中文版 | English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央美校庆日与央美的前身——写在中央美术学院95周年校庆之际

作者:诸葛尔    2013-12-31 11:14:34    来源 : 艺术杂志

1950年4月1日,校尉胡同5号大礼堂举行了中央美术学院成立典礼

2013年10月18日,中央美术学院95周年校庆活动在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南里的校园隆重举行。不同时期的校友一大早就纷纷赶回学校,同在校师生一起欢度这个欢快的节日。著名画家周令钊、邹佩珠、侯一民等一位位年长者,很早就到达了学校。他们的到来,令新老校友们十分感动。不同时期的校友相互致意,交流近况,气氛温馨热烈。以此次校庆为契机,中央美术学院发布了“尽精微,致广大”为央美校训。这句话是老校长徐悲鸿先生的画语录。中央美术学院建校初期,徐悲鸿先生从《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中选取“尽精微致广大”,用于指导素描教学与绘画造型。当今后辈认为,这一治学理念,集中体现了中央美术学院的精神品质。纪念大会后,校友们还兴致勃勃地观看了母校新近制作的电视记录短片和校史陈列。按照惯例,活动午餐由各院系提供。笔者回人文学院就餐,与新老校友聚会。与朱青生、李建群、陈焕彩、顾征宇、安远远、张敢、古利比亚、等校友边吃边聊。顾征宇是学哥,古利比亚是同班同学,安远远和张敢是学妹学弟,朱青生既是同学也是老师。陈焕彩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现在已经退休,但还是帮着招待校友,忙前忙后。我们还见到了系里前辈金维诺。汤池、薄松年、李树生、彭鸿远、薛永年、王宏建诸先生,他们是我在校时的任课老师。下午人文学院举行校友联谊活动,在校生表演节目。院领导介绍现任教员,新老校友发表感言,集体留影后活动结束。

笔者是1982年入校的校友,曾有幸参加了几次校庆活动,不过,过去的央美校庆都是在当年的4月1日。是按1950年4月1日中央美术学院成立典礼日算起的。校庆地点都在当时的校园所在地,北京东城的校尉胡同5号。记得第一次参加校庆是在1985年,当时还是一个在美术史系读本科的在校生,印象有些模糊了,但是见到了许多知名的校友还是有记忆的。

1990年4月1日,中央美术学院举行了建校40周年的校庆活动。笔者从大兴黄村赶到学校。上午全校师生校友聚会,中午以系为单位进行活动。简易午餐后,系里师生校友开始交流联谊。晚间是全校的晚会演出,印象深刻的是校内乐队的表演,有校园歌曲和摇滚,雕塑系的校友张禹唱了一首外国歌曲《航行》,很是动情。油画系的李彦修唱了一曲崔健的《让我在野地里撒点野》使得台上台下疯狂跃动,好不过瘾。笔者还以“黄村”的笔名,特意写了一篇记叙短文在《美术家通讯》1990年第6期上发表,题目是“校尉5号的节日——中央美术学院四十周年校庆侧记”。

1994年中央美术学院面临拆迁,于是在当年的4月1日,举办了建校44周年的校庆活动。全校的校庆活动项目还是按惯例布局,只是笼罩一种伤感气氛,大有挥泪诀别的意味。有些老校友对母校的搬迁愤愤不平。据《光明日报》当时报道,当年年初,一封有20位著名老艺术家签名的信函,呈送国家最决策机构,建议、吁请停止美院搬迁,保护这座文化遗产。继续留在校尉胡同。

央美45周年校庆时的油画系师生校友大合影

就在此次校庆的第二年,美院搬迁已成定局,当年4月1日,校方又一次举办了校庆,纪念中央美术学院建校45周年。这次校庆很是冷清,校友不是很多,活动也不很多。笔者当时正在油画系研修班进修,所以大部分活动是在油画系进行的。时隔不久的的一天,央美校园的院墙被第一次推到,6月19日,美院正式搬迁。

不久前,笔者在网上看到,有些人对中央美术学院的建校年数颇有质疑,说央美有意与中国美院攀比,有意加长建校年份。有些校友对校庆日的改变也有些不习惯,对母校的源头和发展脉络也不十分清楚,幸好今年的校庆会上的校史陈列,把这件事说的比较清楚了。

原来是这样的。4月1日的校庆日及建校年数是从1950年4月1日央美建校典礼算起,这样算的话今年是建校63年,现在的校庆日和建校年数是从1918年国立北京美术学校成立算起,这样就是95年。中央美术学院的第一任院长徐悲鸿曾在1928-1929和1946-1949 先后两度担任这个学校的校长。中央美术学院校史确认,1918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诞生的国立北京美术学校和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一部分组成的华北联大三部美术系,是1949年筹建中央美术学院的基础。

据笔者所知,早在2008年的中央美术学院校庆日就改在当年的10月18日,当年的校庆是建校90周年。其实并不是在于与其他学校攀比,有意抬高自身身价。实际上,在央美人的心中,一直认可国立北平艺专是自己母校的源头。笔者也是这样认为的。因为早在1990年的校庆日上,当时的院长靳尚谊在致辞中有过这样一段话:向从1918年创立北平艺专起,在七十二年岁月中为开辟中华民族的近现代美术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直至奉献了自己全部精力、才华和生命的已故教职员工表示崇高的敬意…… 这样说来,央美的历史从1918年算起并不是起一时之兴,还是顺理成章的。但是笔者有个小问题,根据央美校史呈现,1918年成立的国立北京美术学校,是在当年4月15号举行开学典礼的,而现在的央美校庆日是10月18日,不知是怎么回事。

中央美术学院95周年校庆现场

关于中央美术学院的前身,现在已经明白地确立为是1918年成立的国立北京美术学校。还有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一部分组成的华北联大三部的美术系。根据这次校史陈列的内容,笔者也基本廓清了国立北平艺专的来龙去脉。情况是这样的:我们常说的国立北平艺专是指1946年徐悲鸿的第二次接手主持这个学校时的校名,这个校名在1934年至1937年率先使用过,严智开、赵太侔是当时的两任校长。在1928年至1929年徐悲鸿第一次接手此校时,校名叫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在1918年至1949年间,国立北京美术学校的校名变更了10余次。根据这次央美校史陈列中的“国立北平艺专沿革表”确认:1918-1922,为国立北京美术学校,1922-1925,为国立北京美术专门学校,1925-1927,为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1927-1928,为国立京师大学校美术专门部,以上隶属为北京·北洋政府教育部。1928,为国立艺术专门学校,隶属校务维持委员会,随后为国立中华大学艺术学院,1928-1929,为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以上隶属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1929-1930,为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未实施),1930-1933,为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1934-1937,为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以上隶属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1938-1945,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隶属重庆·国民政府教育部,国立北京艺术专科学校,先后隶属北京·(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北京·(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1945-1946,为教育部特设北平临时大学补习班第八分班,1946-1949,为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隶属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总的来说有些乱套。要把这个历史线索理清楚,真得花些功夫不可。

 

人文学院校友见面会

附:国立北平艺专的历史沿革

(根据中央美术学院校史陈列摘录)

1918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诞生的国立北京美术学校,是现代中国最早的国立美术学校,其历史演变,在1946年成为徐悲鸿主持的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1938年在抗战烽火中诞生的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创办的革命艺术学院,其中的一部分在1948年组建为华北联大三部美术系。北平专和华北联大三部美术系,成为1949年筹建中央美术学院的基础。

1918

国立北京美术学校成立

1918年4月15日,国立北京美术学校举行开学典礼,校址在北京西城前京畿道。蔡元培本着“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理念,亲自倡导创办了第一所国家美术学府——国立北京美术学校,郑锦担任了首任校长。学校立足本土,借鉴外国现代美术教育经验,开始了现代美术教育的探索。

1922

国立北平美术专门学校

1922年国立北京美术学校更名为国立北京美术专门学校,设中国画、西洋画、图案三系。20世纪初最早留学欧、日、美的一批艺术英才汇集在美专,传播新知,探讨美术教育。艺专的教学结构初步形成。

国立北京美术学校原址,蔡元培及当时报纸对开学典礼的报道

1925

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

1925年留学美国归来的闻一多、赵太侔、熊佛西、萧友梅在国立美术专门学校开设戏剧系、音乐系,并改称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国立北京艺专戏剧系是现代中国历史上国家教育机构设立戏剧专业之始。国立北京艺专也是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发祥地之一,一代名师萧友梅、刘天华曾在校任教,冼星海是当时的优秀学生代表。

1926

聘任齐白石等为教授

1926年,26岁的林风眠怀着“致力改造艺术学校之决心”和“实行整个的艺术运动,促进社会艺术发展”的抱负,主持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的教学。林风眠担任国立北京艺专校长期间,聘请齐白石、克罗多等中外名家为教授。

1927

北京艺术大会

1927年5月11日,由林风眠发起的“北京艺术大会”正式开幕,以艺专校园为主会场,海报、广告、宣传招贴布满京城,展出美术作品三千余件,含中国画、油画、雕刻、图案、建筑,更有音乐演奏及艺专“五五剧社”、“形艺社”、青年俱乐部的演出,发行学生社团出版的刊物,整个北京为之轰动。“北京艺术大会”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空前盛大的一次综合性美术博览会。

1929

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开设建筑系

1927年,北京九所国立高等学校合并为京师大学校,国立北京艺专改名为京师大学校美术专门部。不久北伐胜利,1928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北京改称北平,京师大学校改为国立北平大学,艺专改名为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1929年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开设建筑系,为专业艺术院校设建筑系之始。

1944年,艺专师生在重庆磐溪

1930

30年代中期的国立北平艺专

经过合并与停顿,国立艺专于1930年代中期恢复校名为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并重修校舍,形成的规模,教师队伍中集中了齐白石、溥心畬、常书鸿、王临乙、庞薰琹、闻一多等艺术家和学者,进入艺专发展的又一个鼎盛时期。

1937

南迁与留守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学校南迁,北平与杭州的两所国立艺专合并,定名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先后辗转至湖南沅陵、云南昆明,呈贡、四川璧山、重庆沙坪坝等地。行程六千公里,历时九年。师生们备尝艰辛,坚持办学,保存了中国美术教育的一支薪火。

北平沦陷后,日军将艺专校舍充为军用,艺专留守部分几经迁址,难寻安身之处。1938年暂时在东总布胡同稳定下来,艺专改称国立北京艺术专科学校。

徐悲鸿和艺专教师合影

1946

徐悲鸿与国立北平艺专

抗战胜利后,1946年8月,徐悲鸿接任复校的北平艺专校长。为了革新北平艺专的教学,徐悲鸿重才纳贤,一大批卓有成就的艺术家和学者汇集艺专,形成了一支规模空前的美术教育师资队伍。

发表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已有 0 位对此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