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河南年画二题

作者:薄松年    2014-02-19 15:51:05    来源 : 艺术杂志

中国民间年画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民间生活俗尚关系密切。各地年画随该地的历史人文条件在题材内容及艺术风格上各有千秋,以神像类年画而论,同是河南地区,开封的朱仙镇与豫北的滑县就各具特色。朱仙镇历史悠久,所刻印者以神马及门神为大宗,然自清代中期以后艺术上更偏重于节日的装饰,木版水印套色版画意味浓郁。滑县则适应春节民间祭祀活动,以生产神像及家堂为大宗,制作上亦刻版墨印辅以人工填色。朱仙镇年画研究较多,滑县年画改革开放以后才引起人们的注意。我仅就两地年画中的一个问题做些论述,不妥之处尚请指正。

 

朱仙镇门神中的戏曲形象

朱仙镇年画以门神和神马占大宗, 样式丰富,品类齐全,艺术上也最有特色。一些研究论文亦多侧重于此。但在门神造型,特别是人物戏曲化的形象塑造方面,似还很少涉及。朱仙镇门神中还有一些戏曲题材,已不具备驱邪性质,成为美化房门的装饰画,这在其它地区也很少见,本文拟在这方面作一点粗浅的探讨。

众所周知,门神在年画中是最古老的题材,随时代而变化,由神荼郁垒到镇殿将军,宋代出现赐福文门神,形成门丞户尉的格局。到明代又发展为将军、福神、仙子、门童四类(注1)。但主要还是文武两种类型,以武门神为主,值得注意的是在武门神中明代出现了秦琼、尉迟恭两个历史人物的形象。他们本来是唐朝功勋卓著的大将,图形于凌烟阁的。后来因为神魔小说《西游记》中唐太宗被泾河龙王的鬼魂侵扰,引出秦琼、尉迟恭守门的故事而产生影响,秦琼敬德的门神也就在民间广为流行,甚至在有些地区代替了正统将军型的神荼郁垒。因为二人分执鞭锏,因而民间俗称为鞭锏门神。早期的鞭锏门神的形象式样皆在原来镇殿将军的原型上发展,也应为顶盔披甲相对站立的样子,试看西游记中的一段赞语:“头戴金盔光灿灿,身披铠甲龙鳞。护心宝镜映祥云,狮蛮收紧扣,绣带彩霞新。这一个凤眼朝天星斗怕,那一个环睛映眼月光浮。他本是英雄豪杰早勋臣,只落得“千年称户尉,万古作门神”(注2),依据人物民族性格特点,依然是一净白脸、一黑赭脸,一喜相、一怒相。这种形象至朱仙镇年画中创造为戏曲造型而有了重大变化。

现存朱仙镇门神中只有秦琼敬德而看不到神荼郁垒,秦琼敬德门神有各种式样和型号。就人物的动态装扮而言皆画脸谱,穿铠甲。大多执鞭锏。内行人根据式样有步下鞭、马上鞭、回头马鞭、抱鞭、披袍、竖刀等类别。其脸谱形象为秦琼画红十字门脸,敬德画黑十字门脸。无论骑马或步下,皆相对起舞,也有头戴风帽手持令旗的装扮,宛若戏曲中升帐出征的样子。河南梆子(今称豫剧)老生行当中有红生一类,关羽、赵匡胤、秦琼都属此类,朱仙镇门神中的秦琼勾红十字门脸,正吻合河南梆子的扮相。这种戏曲脸谱门神在河北武强、山西襄汾、山东潍县、陕西凤翔和汉中也很流行,只是稍有变化而融入地方特色。朱仙镇戏曲脸谱的门神中还出现赵公明和燃灯道人形象,来源于《封神演义》,也由于赵公明是武财神具有吉祥意义,二人脸谱也是一黑一红,作十字门式,和秦琼敬德相类。

提到脸谱化门神形象的创造,不能不提及朱仙镇在河南戏曲发展中的地位。河南在古代戏曲发展上有着辉煌的历史和成就,北宋时期开封首先出现了类似剧场的瓦子,流行杂剧,有不少享名的演员。明代后期,地方戏蜂涌而起,富有河南地区特色的戏曲开始成长起来。成书于乾隆四十二年的《歧路灯》就写到罗戏、卷戏和梆子戏的演出,乾隆五十三年的《杞县志》中记载“好约会演戏,如逻逻梆弦等类,殊鄙恶败俗,今奉上宪禁,风稍衰止,然其余俗犹未尽革”。作为天下名镇的朱仙镇商业发达、经济繁荣,徽闽晋陕的巨商云集,镇内寺观甚多,皆设有戏楼。据记载当时规模宏伟的戏楼就有悬鉴楼(嘉庆六年建)、天后宫、鲁班庙、岳庙、关庙、小关帝庙等六座,皆为商贾巨富筹建。遇有庙会必有盛大演出。该镇还有明皇宫(戏曲行业的祖师庙),系省内演员集资兴建,每当老郎神诞辰之日,名演员必登台献艺。又据老艺人回忆传说,河南梆子形成的早期阶段,有蒋、徐二家班社,蒋家班主要活动在朱仙镇、徐家活动在开封东面的清河集,而且都办过科班培养人才。后来流传到开封、商丘地区形成豫东调,流入洛阳者形成豫西调,才出现流派纷呈之势。就此而论,朱仙镇应是河南梆子的发祥地之一。地方戏演出的活跃和人们对戏曲的强烈爱好,对戏曲人物故事和扮相的熟悉也必然影响到年画,这正是门神形象戏曲化的社会背景。

据此,我们有理由说秦琼敬德门神是在镇殿将军型正统门神之外发展起来的新品种,这种门神的出现不会超过明代(注3)。因为他比正统门神更为活泼优美,具体的历史人物也让人更感到亲切可信,很快就获得社会的认可。形象的戏曲脸谱化则是在此发展过程中的艺术新创造。既然秦琼脸谱全依河南梆子戏中的谱式(京剧、河北梆子中的秦琼都是白净脸的老生扮相),而且河南人对“秦二哥”还有更深层的感情,秦琼和程咬金、徐茂公、单雄信等人英雄聚义的瓦岗寨就位于河南滑县南部,秦琼投唐后屡建功勋的战役也多发生在河南地区。因而他的传说故事在河南流传极广,河南戏的很多剧目中都有秦琼。所以我认为秦琼敬德脸谱式门神的创造就是首先从朱仙镇开始的,其时代上限大约在清代前中期。戏曲脸谱虽然历史久远,但在清初以前脸谱还很简单,到清中叶才出现更多的变化,而河南梆子的脸谱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前还仅是黑红白三色,此后吸收京剧的化妆才变的复杂起来。朱仙镇门神中的脸谱正是黑红白三色,符合河南梆子前期的脸谱样式。       

            

朱仙镇门神中的另一创新是出现了戏曲题材。清代以后各地的门神画尽管有不少发展和创造,绘制了一些民间传说中的人物,但用戏曲故事当作门神画恐怕最早还止有朱仙镇一地。据我目力所及,朱仙镇门神画中的戏曲有《长阪坡》、《双锁山》、《寿州城》、《锤换带》、《苟家滩》和《双官诰》,其中前五种都是武戏,是通过历史上金戈铁马故事来歌颂英雄人物的。生动地刻画了单骑救幼主的赵云、一条盘龙棍闯荡天下的赵匡胤、自择婚姻并勇杀四门的刘金定的英姿。只有《双官诰》是文戏,表现矢志守节的三娘王春娥在得知丈夫死在外乡的消息后,在老仆薛保的帮助下仍含辛茹苦哺养幼子薛倚哥成名的故事,是流行于民间戏曲以唱工见长的正剧。门神画《长阪坡》两幅构图是对称的,都是表现赵云大战曹将张郃,怀中的阿斗化出龙形。《锤换带》表现五代末北汉王刘崇手下大将杨衮与赵匡胤交战,用锤将赵打下马来,但赵的头上陡显一条飞龙,因而杨衮归顺投降,赵封杨为王爵,并解下紫金带赐予杨衮以为凭证。赵匡胤出生于河南洛阳,是北宋的开国皇帝,河南人对他的故事非常熟悉,《锤换带》也是河南地方戏中的传统剧目。画中两人相对亮相,明显的借鉴了传统门神的样式。《双锁山》和《寿州城》都是表现宋初女将刘金定的故事,宋将高君保随赵匡胤出征南唐,路经双锁山,见寨主刘金定挂牌写明要招高为夫婿,因而引起一番争战,最后的结局是二人缔结百年之好,刘亦归顺宋朝。后来赵匡胤被围困在寿州城,刘金定匹马单枪救驾解围力杀四门。《双锁山》描绘刘、高二人对打,在对枪亮相中流露出刘对高的爱慕。《寿州城》则画出刘金定闯杀四门,表现出巾帼英雄的英姿。两种门神画每套两幅中的人物一样,只是构图作对称处理,符合门神画的要求。但《双官诰》与前几幅年画相比就颇为不同,他在两幅中表现了不同情节,一幅画三娘机房训子,薛保在一旁站立呵护。另一幅是薛倚哥得中状元荣归,其夫亦从外乡立功回来(死于外地的消息是谎传),三娘苦尽甜来,受到两份皇家封赠官诰的荣耀。两幅不同的画面孕含了前后时间的流动,宣扬了王春娥的品德,贴在屋门上有着重要的宣传感化作用。这些戏曲题材的“门神画”实际已完全突破门神辟邪祈福的框架,而发展成以装饰为主的“房门画”。

朱仙镇年画传世的作品中还有一批单纯描绘戏曲的小画,形式活泼,内容也更丰富,可贴在门上、窗上和墙壁上,内行称之为“双边”。据说有二百余种,但目前遗留下来的仅三十余种,据我所见的有:

属于历史演义戏者:飞熊入梦、渭水河、哪咤闹海(封神演义)、重耳走国(东周列国志)、对金抓(三国人物故事)、木阳城、黑虎山、四平山、对大斧、锁阳城、破孟州、秦琼打擂、罗章跪楼(隋唐演义)、飞虎山、李存孝打虎(五代残唐演义)、送京娘(赵匡胤故事)岳飞大战杨再兴、九龙山(精忠岳传)、大保国(明代故事)等。

属于民间戏曲故事者:铁弓缘、蝴蝶杯、三娘教子等。

属于公案武打戏者:四霸天、拿一枝兰、拿罗四虎、拿窦尔敦等(施公案)

属于神话传说者:天河配、盗仙草、状元祭塔、天台山风筝计等

属于民间歌舞小戏者:王小赶脚、小王打鸟、背娃入府等。

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河南梆子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面貌。河南梆子早期曾有不少享名的生角和净角,剧目中也多列国、三国、隋唐、岳传等故事,像《渭水河》(姜子牙为净角扮演)、《飞虎山》(李克用净角扮演)、《九龙山》(长靠武生戏)都曾在河南戏中流行。小说《施公案》问世于道光十八年(1839),至光绪二十年续成二十集,但黄天霸戏多由清末的沈小庆(1808——1855)编演为京剧,后来才被其它剧种移植,以火炽的武打和铲除豪强的公案情节而别具特色。《蝴蝶杯》和《三娘教子》以曲折的故事和声情并茂的唱功打动人心,在梆子戏中久演不衰。《王小赶脚》和《小王打鸟》是风趣的民间小戏,这些年画中有的角色勾脸谱,大都作“十字门”式,较为简单,赵匡胤的红十字门脸的眉光毛上画成龙形,也是戏曲中的典型谱式。这些年画也具有古朴的风格和韵味,但我认为其绘刻年代多数不会早于清末。《王小赶脚》中的戴礼帽的扮相已是辛亥革命以后的装扮了。

朱仙镇从戏曲形象的门神到戏曲门画和年画的发展,都是对其门神画和神马传统产品的突破和创新,以上例举的戏曲画中只是幸存下来的小部分,如果细究起来,现有白蛇传内容者有盗草和祭塔,恐怕原来至少还有游湖借伞、断桥相会等画,才能凑成一套。朱仙镇年画虽然在历史上以门神画为代表产品,但它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和变革之中,即使门神的样式也在不断更新,可惜的是这种更新在近代随着木版年画的衰落没能继续下去,但对于我们今天如何继承民间美术遗产和如何挖掘和发展朱仙镇年画却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

 

关于豫北滑县神像画的思考       

2006年初秋以后, 陆续从河南省的一些朋友处传来豫北滑县发现神像画产地的消息.,并询问我的意见。我的专业是中国美术史, 对民间年画只是一知半解, 并无专门之学, 虽然过去也知道一点豫北年画,但材料微乎其微。我只告诉朋友们说,要想真正了解就必须到当地调查,以小学生的态度向艺人和群众请教,多问、多看、多搜集,回来后多思考、多比较,遇有疑难还要翻寻典籍。且不可自以为是牵强附会,而且要不断深入,才能取得成果。

但我又想到,豫北年画的“发现”并非起自今日,最少二十多年前就有人下过一番功夫。改革开放以后河南省群众艺术馆一直重视民间艺术的搜集调查,王今栋等同志长期坚持不懈,曾付出了很大心血。王今栋、梁育翔二同志还将调查结果写成《河南木版年画》一文(注4)。对朱仙镇和河南全省年画概貌作了介绍。根据他们的搜集调查发现“遗留下来的年画遍及全省四面八方。除朱仙镇以外,不少县市都有木版年画的印刷和集散地。如豫东的中牟、尉氏、商丘、周口,豫西的嵩县、芦氏、灵宝,豫南的正阳、汝南,豫北的新乡、获嘉等地”。文中提出有三百多年历史的获嘉年画,当时还有两位老人会绘制画样和雕版。又特别提到“新乡市博物馆保存有一张一米五大的木刻线版,内容为天地全神和家堂神轴。线条劲细有力、技法十分娴熟,与朱仙镇的有明显不同”。“这些天地全神和朱仙镇的神佛仙姑诸神图像,都是包罗万象的诸神集会,从玉皇大帝、佛祖释迦到到雷公、真武圣君、文昌、天将、天地三界十方万灵、以及关帝、城隍、土地、财神、龙王、药王、龙王等七十二尊神应有尽有,是佛教、道教、明教、儒家的综合体,成为没有局限的偶像崇拜”。这次普查已经接触到包括滑县在内的豫北年画的基本面貌。

前两年我参加编辑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朱仙镇卷》,收到河南濮阳博物馆副馆长刘小江同志在2005年发表于《中国文化报》上的文章《褪了色的神像——话说豫北民间木版神像年画》。文中提出“豫北神像年画以其品种齐全、形象生动、色彩丰富、价格低廉而影响颇广,其作坊主要分布在濮阳、安阳、焦作、鹤壁、新乡等地市的50余个村庄,其中以濮阳市的濮阳县刘堤口,安阳市的内黄县北海头、马次范,滑县李方屯,汤阴县菜园集最富盛名。神像年画达上百个品种,其规格大小不一,大者能遮半面墙,小者仅有成人的手掌大小。其中的“五神像”、“四神像”、“三神像”、“保家老奶奶”、“财神爷”、“关帝爷”、“观音”等销量最大。”此文记述了包括滑县在内的广大豫北地区年画产地从生产到内容及艺术形式多方面问题,并提出了年画版流失的严重情况。刘小江不畏艰苦,骑车跑遍了濮阳县刘堤口村、滑县李方屯、内黄县北海头、元卜村、西梨园、观寨、张拐等村,千方百计地寻访艺人。他不像有的博物馆人员只着眼于宫廷的、文人的、庙堂的等上层文物,更是重视本乡本土的民间创造,他不是用值多少钱去“忽悠”人,而是反复嘱付群众:“老印版是你们村的一个宝贝,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岂能用金钱去衡量它。老祖宗留下来的传家宝要保护好”。 他深切感到“豫北民间木版神像年画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面对这即将消失的乡土情结,我们真应该去做些什么啦”。这种对民间文化遗产认真负责的精神和朴素作风使我肃然起敬。应该说这些同志是豫北民间年画发现的先驱者,最近我还了解有的同志着手豫北年画民间的调查抢救,也初步作出了一点成果,我祝愿豫北年画的挖掘抢救和研究能在群策群力中获得丰收。

(未完)

薄松年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发表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已有 0 位对此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