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章草再领风骚时——陈花容与《平复帖》结缘

作者:宫大中    2014-02-20 11:11:03    来源 : 艺术杂志

一个默默无闻的实验小学教师、一个不到而立之年的年轻后生,居然以章草书体的王羲之《兰亭序》,荣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第一名——这位被誉为当代“王羲之”的书法家,名叫陈花容。他创造的章草再领风骚的书坛奇观,振聋发聩,有人甚至说国展已经进入“后章草时代”。陈花容的成功,对青少年书法爱好者,有启迪、示范作用。对中老年书法爱好者也可激励、劝进。笔者试讲述陈花容与章草《平复帖》结缘的事迹,以飨读者。

一、兰亭状元数章草

20091227日晚,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揭晓,河南创造了五个第一。河南省文联副主席、书协主席宋华平先生对本次赛事进行了揭秘:

“第一,此次兰亭奖,我省参赛作品1141件,约占全国的1/5为全国第一;第二,兰亭奖最重要的单项奖是艺术奖,此次艺术奖共评出31人,我省占了11人,为全国的1/3,又是全国一;第三,此次入展作品共450件,我省94件,约占全国的1/5,仍为全国第一;第四,中国书法兰亭奖举行以来,米闹、吴行和此次的陈花容、郑庆伟,为我省连续三届获得艺术奖的一等奖,创下了三连冠,又是全国第一;第五,此次艺术奖的五个一等奖获得者中,我省陈花容、郑庆伟分别位居第一名和第四名,一次入围两人,这也是全国第一。另外,我省的书法导报社还获得了编辑出版奖的一等奖。”“这五个第一再次印证了河南书法大省的地位。”

陈花容就是在全国书坛大比拚中脱颖而出的兰亭状元。他的获奖作品为王羲之的《兰亭序》章草条幅。这件杰作传承有绪、笔法古逸,它脱胎于西晋陆机《平复帖》,既有劲骨天纵之取势、又有极致高深之澄怀。换言之,它将《平复帖》沉郁、苍古的章草与二王妍美流便的“新体”、英俊豪迈的“破体”行草书融会贯通,结体朴茂,出乎自然,形成厚重苍茫、质朴古拙且飘逸、洒脱的新章草体势,它介乎章草、今草之间,富有时代气息,似有出蓝之胜。在笔法上,点画沉稳,拙中寓巧。起笔圆浑,横、捺笔画斜侧出锋,尚有隶书的波磔笔意。诚如孙过庭《书谱》所云:“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在墨法上,浓淡、枯湿、轻重、虚实的处理,也彰显出中国传统阴阳文化的黑白关系。枯笔飞白,交叉互动。亦如《书谱》所云“带燥方润,将浓遂枯。”

中国书法的各种书体,历史上早已形成难于企及的一个个时代高峰,发展到今天,主要是回归传统,创新空间很小,尤其像被誉为“墨皇”的《平复帖》,在继承的基础上,小有突破、创新更属不易。这或许是陈花容夺冠的主要原因。

再者,《平复帖》是篇幅小、字数少的书札,若据此搞大幅创作,难度显而易见。陈花容将高260厘米、宽130厘米的章草条幅《兰亭序》,在章法上分割成十个矩形版块,上下五块,左右并列。这样化大为小,可参照《平复帖》的布局,书写也容易把握。然后再将十个版块以大红洒金宣链接,使之浑然一体,显得空灵自然,规整有序。加之引首用黄、红二色,小行楷题款,大字草篆“兰亭有约”,引首与落款印章首尾呼应,通篇似一气呵成。这一匠心独具、新颖别致的章法表现形式,让人耳目一新,彰显出陈花容的聪明、才智,似是他夺冠的又一原因。

从陈花容艺术年表看,在200911月兰亭夺冠前,20075月,作品榮获第六届国际文化交流赛克勒杯书法竞赛中青组一等奖。20089月,入选全国第六届新人书法作品展。同年6月,作品入选全国第六届楹联书法展;在兰亭夺冠的同年12月,被提名为“中国书坛十大年度新闻人物”人选。201010月,参加省荣获全国性文艺新闻出版大奖表彰大会,获省“政府文艺奖”。并应邀参加“河南、湖南中青年书法家提名展”活动。同年11月,参加河南博物院、书法导报社、长城书画院共同举办的“第十四回”拳拳五人书法展,并向河南博物院捐赠书法作品。20116月,参加中国文字博物馆、安阳市文联、洛阳市文联共同主办的“兰亭汇——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洛阳获奖作者作品展”,并捐赠书法作品。同年9月,《翰逸神飞·河南省书协草书委员会作品集陈花容卷》,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同年12月,参加西泠印社、杭州市文联、洛阳市文联共同主办的“兰亭汇——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洛阳获奖作者作品展”活动,在开幕式上向中国印学博物馆捐赠书法作品。20126月,应邀参加中国书协青少年工作委员会暨全国80年代优秀书法家提名展活动。同年9月,参加江苏省文联、省书协承办的“2012兰亭群星荟金陵·全国书法精品邀请展”活动。同年9月,荣获省文联、团省委、省文化厅、省广电局、省新闻出版局联合主办的第九届河南省“五四文艺奖”金奖。

陈花容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协青少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会员、中国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书画交流分会常务理事、省书协草书委员会委员、洛阳市人大书画院副院长、市政协委员、千唐志斋博物馆特约研究员。

二、结缘墨皇《平复帖》

章草是隶书的草写,亦称“隶书之捷”。它与今草的区别主要是以隶入草,保留隶书笔画的形迹,且每个字独立不连写,捺笔厚重有气势。或因适用于写奏章,或因汉章帝爱好,或因史游写《急就章》而得名。由汉至魏晋,涌现出西晋章草三杰——卫瓘、索靖、陆机,使章草成为绝响,成为新的审美规范。陆机(261303年)字士衡,吴郡吴(今苏州)人,出身名门,东吴名将陆逊之孙、陆抗之子,少负异才,文章冠世。官至前将军、平原内史,系“金谷二十四友”之一。后遭谮被成都王司马颖诛杀。相传《平复帖》为陆机所书。他得知好友患病,写此信札慰问并遥祝康复。因帖中有“平复”二字,故名。斯帖原无名款,宋人定为陆机墨迹原作。斯帖约一平方尺,草书9行,共84字。卷前有宋徽宗亲书标题“晋陆机平复帖”,并钤双龙圆玺,前后钤“宣和”、“政和”印玺及多位鉴藏家收藏印;卷后有董其昌、溥伟、傅增湘跋文,还有唐宋至明清流传有序的鉴藏印几十方。《平复帖》的书中三昧,归纳起来,有几个显著特点:其书体秃笔枯锋,拙朴老健。虽字字独立,却洒脱流畅,气脉贯通,且蕴涵内在的外拓张力。此其一也;由于斯帖的章草书,不像明代《郁冈斋墨妙》法帖摹刻精湛、秀润可人的索靖《月仪帖》法度谨严,气势峻迈。既“犹带古风”(唐李嗣真语),又呈现由章草向今草演变的态势走向,时有新姿,且字形变宽为长,偶有连带,在章草中独标风骨。帖中的枯笔飞白形无定势,笔法多有变化,很难临摹出斯帖的神韵风采。诚如明人张丑所说:“《平复帖》最奇古,与索幼安《出师颂》齐名。笔法圆浑,正如太羹美酒,断非中古人所能下手。”故历来研习《平复帖》者甚少,大都知难而退。此其二也;从《平复帖》墨迹装裱本上所钤北宋御印、历代藏家印章以及民国张伯驹珍藏印看,斯帖自西晋以降,在私家、在宫廷流传1700年之久,字迹磨损,某些字不能识读,使墨迹又增添一种有若“天书”的神秘感。此其三也。

 

《平复帖》是否出自陆机之手,只是宋徽宗认定,因无陆机可参照书迹传世,尚难确认。尤其是喜好在名画名帖上题跋的乾隆皇帝,面对《平复帖》墨迹,既没有题跋,又没有钤内府诸玺,更没有录入《三希堂法帖》。故对书者,至今仍有争议。然则《平复帖》毕竟是一件铭心绝品,历来为世所重。启功先生有诗赞曰:“十年遍校流沙简,《平复》无惭署墨皇。”自“章草三杰”以降,隋人书《出师颂》,宋人书《章草歌》,元赵孟頫《千字文》、邓文原《急就章》,明宋克《急就章》,皆彪炳史册。河南著名书画家、教育家、“黄河老人”谢瑞阶先生,书法以章草著称。他将索靖为代表的章草体势,传承下来并赋予时代精神,有所创新。倘若谢老泉下有知,他会因《平复帖》的传承,有出蓝之胜的河南同乡、晚辈陈花荣与《平复帖》结缘,创作出有时代特色的新章草而感到欣慰。章草书法后继有人,后生可畏啊!

三、悟道犹在少年时

有道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自古英雄出少年。陈花容出生在新安县北冶乡高庄村。在这个偏僻小山村里,他的祖父是位农民书法家,村里的公示布告、春节对联,皆出其手。陈花容从小就在祖父熏陶下,迷上书法艺术,且充满兴趣.。在雨后的湿地上、放牛时的石块上和教室课桌上、课本空白处,都留下小花容的童心书迹。读初中时,陈花容巳成为学校书写黑板报的主力。对于小花容来说,祖父是言传身教的启蒙老师。

1998年,陈花容以优异成绩考上洛阳一师英语系,选修课选的是书法班。教书法的刘进明老师,看出陈花容是个好苗子,就特别关照,要他周日到自己家里练字。刘老师每次都是先写一幅,让他临摹,再加以点评。2001年,陈花容在洛一师毕业,先后到新安县西沃乡石山小学、西沃初中(现北冶二中)任教。在乡村学校的六年间,他仍坚持到刘老师家练字。刘进明是陈花容书法道路上的引路人。

2006年,陈花容调到新安县实验小学,迅速融入县城书法圈里。当他得知新安县书协副主席张焉如组织书法沙龙的信息后,就带着作品主动登门求教。张焉如在书法工作室里教诲陈花容:“要多临帖。字现代气息太浓,没有古法,没有韵味,继承的东西太少。”这一席话使陈花容茅塞顿开。他先后临王羲之《十七帖》与《书谱》、《大观帖》,尤其在愈于《淳化阁帖》的《大观帖》上,下功夫最多。张焉如是将陈花容这个“感觉好”、“学啥像啥”的学生,引上回归传统正确道路的导师。

2007年,在一个大型书展上,陈花容的小草书,线条硬朗潇洒,疏密收放,得当有致。被人称道:“又发现一个好苗子!”当时陈花容年仅二十四岁。评委李孟渊感到“他在秉承帖意上把握的不错,古意中透着时代气息。”就找陈花容聊书法,“请他注意字的风格要更突出些”,并给他推荐临写《平复帖》。李孟渊“对章草情有独钟”。他把明拓《急就章》帖后王蘧常的三个姿态古拙、字势开张的章草长跋与颜真卿《祭侄稿》墨迹进行揉和,经过几个月的摹写、羼变,生出一种新的体势、一个新的面目。1991年书成《世说新语一则》,投稿首届新人展,以高票入选,并被《书法报》刊登。他在王跋旁题跋:“王蘧常先生跋文,高古奇妙,大气磅礴,习书欲成大器者当常习之。”后来,他细读《平复帖》,顿感“欲成大器者”当必习之。“由此便埋下如遇善书者当推荐《平复帖》之念想。”在李孟渊看来,“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国书协第三、四届国展时,章草曾一度流行,但没有推出什么新人便无果而终。此后近二十年里,各种书体屡出人才,颇有‘你方唱罢我登场’之意味,而章草却沉寂不语。”他“认为,章草一定会和其他书体一样,早晚要出人才,而章草中个性最强、最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当数《平复帖》,写好《平复帖》,决然不会吃亏。”20075月初,陈花容将近期功课,特别是所临《平复帖》,请李老师指导。李孟渊在《陈花容与〈平复帖〉》一文中写道:“从字中可以看出花容对《平复帖》有很强的理解能力和驾驭能力,我暗暗高兴,鼓励他继续写下去。但是,过了一段时间,我再见到他的字时,他又回到了老路上,我心里很是惋惜······我对花容的一个朋友说:‘从九届国展看,写《平复帖》绝对没有错,花容如果能写下去,一定能打出。’不久,我发现花容又回到了《平复帖》上,并且还涉猎了一些其他章草。每有新作问世,总要我看看,让我提示一下,注意哪些问题,下一步如何写。进入2009年,花容在《平复帖》上格外下功夫,各种奖项也屡屡光顾他,我高兴地给他发信息:‘你将走在年轻一代的前面。’”由此可见,李孟渊是位把握时势变化,具有前瞻性、预见性的出色“教练”,是他指导、培育出了陈花容这个书坛兰亭“冠军”。

陈花容是幸运的。除了他先天的聪颖、对《平复帖》的悟性和勤奋、毅力外,刘进明、张焉如、李孟渊三位德耀中华的“贵人”引路、相助,成就了陈花容。这也是新安群体团队的功劳。

 

陈花容的成功,有力说明了书法不是年长者的“专利”,年轻人同样可以创造奇迹。年轻,是资本,也是动力。当然,历史环境、学术氛围,也是一个助力成功的要素。洛阳新安是人杰地灵的沃土,历史上名人辈出。诸如汉武帝时新安铁门人、楼船将军杨仆,“耻为关外民”,上书朝廷,以家财为资,将灵宝秦函谷关东移三百里至新安,武帝准奏,便在新安县城东“克隆”了一个汉函谷关,后成为拱卫京师洛阳的八关之首。目前,汉函谷关遗址,作为洛阳入选的丝绸之路跨国申遗项目之一。新安人吕惟祺,明代进士、南京兵部尚书,是位忠义名儒。新安铁门人张钫,辛亥革命元老,上世纪四十年代在河南赈灾、办企业、兴学校,出资征集邙洛出土墓志,在铁门建千唐志斋,晚年还担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新安人王广庆曾任民国中央大学教授、河南大学校长,为郭玉堂编纂的《洛阳出土石刻时地记》拟名、作序并校录上部(汉至隋代)。新安能出陈花容这样的兰亭状元,与此地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千唐志斋、书法沙龙的环境氛围也是分不开的。

四、“静水流深”悟真谛

青年书法家陈花容没有因兰亭夺冠而飘然、自负,而是保持清醒头脑,戒骄戒躁、谦逊低调。诚如他在全省兰亭奖获奖表彰大会的发言中所说:“我一直认为,在探索书法艺术的道路上,我还是一个学生,需要提高的地方还非常多,特别在对于书法深层次的认知上,在书法理论的研究上,我还有很多不足,需要学习。但是,在这届兰亭奖评选,评委会把一等奖的荣誉授给了我,让我倍感压力和不安,这是对我的一次最大的鼓励,更是一种鞭策。我想这个荣誉,它更属于全省书法同道。”“成绩已属于昨天,未来的书法道路还十分的漫长。今后,我将进一步加强对自己的要求,虚心向他人学习,下大功夫,提高自己理论水平和综合素养,提高技艺,多出精品,为河南书法事业增光添彩。我更会把这次获奖作为一个加油站,努力走好以后的路。我也希望大家能一如既往地帮助我,指点我。”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陈花容还善于思考,多思出智慧。他从朋友索书“静水流深”中感悟到“一直在追索的梦想”。于是他在今年(癸巳)6月,写出一段感悟文字,讲得富有哲理、禅意,相当精辟、透彻,不妨引出与读者朋友分享:

“‘兰亭奖’带给我了短暂的开心和一时的鲜花掌声,当那一段‘喧闹’过后,总会有一些宁静。而我更喜欢这种宁静。身静,可心无旁骛;而心静则如水止,不为世俗名利所困,终利万物而不争。这也是我之所以喜欢‘上善若水’的原因。

书法之道,非朝夕可成,钟爱书法更是一辈子的事,而绝非一两次展览获奖、入展而能说明了什么。‘技近乎艺,艺近乎道’。由‘技’进‘艺’至‘道’,可为静水流深之境界。若为艺术发展之规律,我认为目前还属于前者阶段。此阶段,‘敬畏古人,崇尚经典’是我对书法最基本的艺术态度。古人不搞赛事,不入书协。内心平静,名利两抛,池水尽黑,只争朝夕。而今天当我们身上负载着众多物质、名利和奢望时,我想那些无愧于时代的经典作品也自然与我们无缘。我庆幸,我还没有‘膨胀’。我想那不是我的‘性格’。

静水流深。艺术如此,人生亦然。故,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于是,顿觉人生真谛是也。静水流深中, 我积累着人生的历练,汲取并感受着博大的中国文化。同时,我也更深爱着它带给我的这种澄怀无我的安静。东坡先生有诗句曰:‘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艺无止境,我将踏着这份宁静前行!”

陈花容“踏着这份宁静”,不断在“敬畏古人”、“崇尚经典”中,探索、提高创作水平。《翰逸神飞》陈花容卷里收录夺冠之后的节临《居延汉简》、临张芝《秋凉平善帖》、隶书条幅李白诗、王维诗二首,章草对联、条幅和周敦颐《爱莲说》以及题画诗条幅等作品,都可以看出他仍在不断从章草源头上融会、汲取汉简和“草圣”的笔意情趣。若能在汉碑的临习和书学理论研究上再下些功夫,可使作品更统一、更和谐,达到一个更自然、更纯朴的审美境界。

五、饮水思源知感恩

陈花容的获奖感言是:“心态特别放松。没想到会获得一等奖。特别感谢张焉如老师。”在他“洞房花烛”的第二天,也是他“金榜题名”的晚上,陈花容给正在外地的李孟渊打电话:“太意外了!太意外了!李老师,我要专门请你吃饭!”李孟渊也很激动:“我也有说不出的高兴,这顿饭我是一定要吃的!”两位恩师建议他今后以章草为创作主调,是极有远见的选择。近两年陈花容的章草在他们的指点下,又有明显提高。陈花容饮水思源知感恩。的确,没有这些前辈师友的慧眼识诛,精心引导教诲,就没有陈花容今天的成就和荣誉。

笔者认为,作为中国书坛的时代骄子、青年才俊,陈花容还应该感谢一位前辈贤达——世纪老人张伯驹(1898—1982年)先生。他精于书画鉴藏,有“中国第一收藏家”之美誉。后人尊称“伯老”。为抢救国宝,伯老不惜一掷千金,不惜倾家荡产。《平复帖》原为清宫旧藏,乾隆皇帝把它赐给成亲王永理,同治、道光时转入恭亲王府,民国年间落到恭亲王奕之孙、著名画家溥心畲手里。为了维持家用,他将收藏的《平复帖》墨迹,开出天价20万大洋(当年稻谷每担2个大洋),为奔母丧才肯割价,伯老以4万大洋购得。玉池山房将所藏我国现存最早的传世山水画——隋代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开价800两黄金出售。为此,伯老买掉了北京弓弦胡同的宅院(据悉为大太监李莲英故居),凑足240两黄金成交。他对倾力收藏,保存国粹,曾明确表白:“予所收藏,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1956年,伯老与夫人潘素将所藏《平复帖》、《游春图》和唐杜牧《张好好诗卷》,宋蔡襄《自书诗卷》、黄庭坚《诸上座帖》以及元赵孟頫《章草千字文卷》等八件珍品捐献给故宫博物院。1957年,伯老被康生唆使,错划为右派。在棋友陈毅元帅关照下,以右派之身出任吉林省博物馆第一副馆长。伯老伉俪言行一致的爱国情怀,感人至深。其传奇的跌宕人生,折射出中国近现代传统文化与传统文人的多舛命运。若不是伯老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及时抢救,《平复帖》、《游春图》等一批国宝,难免流落海外。饮水思源,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笔者相信,陈花容和诸多受益于《平复帖》的书家

学人,也都会有感于斯,从而激发更大的研习和创作热情。

2013817

 

宫大中

发表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已有 0 位对此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