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王玉池先生书法研讨会

作者:白锐、乔宇、朱玉洁、朱欣蕊、曹恒    2015-08-19 09:38:35    来源 : 艺术

 

参加王玉池先生书法展的部分嘉宾合影

胡抗美(中国书协副主席)致辞:

我非常高兴,也非常荣幸来参加王老师的这个书法展开幕式。

首先,应该祝贺王老师这个展览圆满成功。王老师是我仰慕已久的一个学者,我们可以说是在边读着他的书边成长起来的书家,他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人和下一辈的人都有极大的影响。所以,当我得知要参加这个展览的时候非常高兴,一个是可以好好的学习,第二个还可以跟老师见面进行交流,感觉非常亲切。

第二,我觉得王老师他对于“二王”的守护是值得我们今天认真研究的,这种守护精神将是我们当今书法迫切需要的一种精神,而当今对“二王”精神的缺失现象,可能是我们当今书法警醒的一个问题。王老师是“二王”精神的体认者与追求者,他把一个真实的“二王”告诉了我们今天的书家,这一点非常重要。什么是传统,什么是“二王”,我想通过今天这个展览,通过读王老师的书会有一个更深刻、更精准的理解。

第三,我来了以后迫不及待的转了两圈,对王老师这次展览的书法认真的读了两遍。大家都知道王老师他是搞理论的,搞书法艺术研究的,但是我们看他的书法给我们提供了很多艺术创造的信息,他研究“二王”,但是他的作品充满朴拙、厚重与遒劲。他的篆书给人一种想象力,把篆书能写到这样的轻松自如,完全是出于对艺术的理解和了解,不然的话没有这么轻松,这么自然。而且他能够准确得表达他对艺术的审美,这种审美在他对“二王”的阐述当中是非常明晰的。他的书法以篆隶和章草为基本,从而深入阐释“二王”。可以说王老笔下“二王”的魂、“二王”的根本,就是篆隶和章草。我认为王老师的这种阐释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也是我今天最大的收获。再次祝愿王老师展览圆满成功。

张道兴(中国画学会副会长,著名书画家):

我很荣兴能参加王玉池先生的展览,通过这个展览我们能够见识这位当代的理论大家,书法大家。我很有幸,王先生在80年代就给我写过文章,提出很多自己的观点,鼓励我,我现在还是铭记不忘。今天,我能再一次接近王先生,学到王先生的为艺为人,心里很高兴。王先生给我的体会,他这个人是个厚道人、实在人,他的厚道实在影响我很长时间。他的德行对待艺术、对待书法是真实朴厚。他的真实表现在理论上他负责任,他的论证是真实的,他的一切解释是可信的。原来他的书法,我接触过一些,但不是很多,今天我看到他不同阶段的书法。他研究“二王”,并以用章草来体现自己的基本书法面貌,把章草写得十分厚重,把书法艺术带进一个古典、质朴、性情的境界。我认为他的性情就是实在,就是厚道,以后有机会多向王先生学习,祝贺这个展览成功。

李松(著名书法家):

王老师给我的印象就是低调,但是他给我们提供的知识都是重要的,凡是真正地准备好好在书法领域发展的人士,都会关注到这位没有动静的王玉池老师,他没有风风火火的活动,也没有发表更多的高论,潜心的在做学问,说实话。王老师讲课内容比较深,但是咬着牙听下来,真的受益匪浅。学习书法不仅仅是单纯的写字,比如说历史上重要的碑版,王老师都逐字逐句的注释,这是书法界所需要的。

王老师这么多年来对于学术的追求从来没有中止过,一直孜孜不倦的前行,在中国书法培训中心的书法教育报上,连续二十多年发表文章,把中国现存的重要历史碑版,一一注释,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一份什么样的精神支持王老师一直研究下去?!作为晚辈,我没有资格来评论王老师,我只有从王老师在治学上、做人上说,对我们当代都是一个榜样型的人物,治学扎实、谨严,从来不折腾,踏踏实实,所以给我们一个启示:在书法圈里,一定要靠实力吃饭。

王镛(《中华书画家》主编):

我想谈一下书品和人品的关系。王老师的性格耿直,富有正义感,这在他的书风中就能反映出来。王老师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能够把书法理论研究和书法创作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我记得最初他在研究“二王”的时候,就练习“二王”的书法,每研究一位新的书家,一定并行着练习其书法,意思就是王老师将他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是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书法家协会贺信

王老师的书法风格慢慢的从工整过渡到雄放,书法格调雅正、作风浑朴,与他的书风、人品是完全一致的。他在研究“二王”书法的时候,欣赏王羲之的不仅仅是飘逸,而更多地是雄放。从王老师的作品来看,王老师走到这一步而没有进入狂草,这也是由王老师的性格决定的,不管是耿直还是刚正,这种个性都是有节制的,并没有到那种奔放的地步,这也恰恰是王老师个性最恰当的抒发和表现。王老师的书法能够挖掘自己心灵深处的世界与情感,对我们当代的书法创作起到某种示范的作用。

牛克诚(中国艺术研究院美研所副所长):

我从真学者与真书家这个范畴来谈一下自己的一点想法。首先,这个真学者,其研究是面向自己内心的,包括他的创作都是面对自己的内心,而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不同书家有不同的面貌,而王先生他始终坚持一种观点,不像很多人随着时间或是某种气候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观点,透过这种现象我看到的王先生真学者的性格,他的这种真学者,是面对自己内心的,他把研究当做一种乐趣。即使没有回报,他还是会把某个字的来源搞得清清楚楚,这也是真学者的一个体现。 从真书家来说,同样的也是王老师能够面对自己的内心,他的性格非常耿直,这样他的书风也是面对自己内心的,完全遵从自己内心情感来抒发和表现自己。另外,王先生在面对他的书法的同时还面对的是古代的一个传统,王先生取法于两晋,找到了中国今体书法最有原初生命力的状态,所以他既面对书法又面对自己的内心,他是完成了一个和传统的对话,和自己内心对话的一种诉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是一个真书家。

张同印(首师大书法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导):

我想从三个方面来对王先生做一个简要的评价:为人、为学和为艺。我们书法圈里都知道王先生这位学者,但他一直以来还是默默无闻,为人谦和、朴实,踏踏实实,不争不抢,安安心心地做自己的学问。在为学上,王玉池先生在学术的严谨、认真、踏实的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最后是为艺,王先生不仅是学问好,字也好,王先生的字脱胎于魏晋,又加上王先生的学问,他的对书法认识的高度,共同影响了他在创作上的高度与格调,这两者是互补的。故王先生能够把书学的体验,贯穿到书法创作中,出手就不俗,王先生所走的书风应该是拙朴、苍劲一脉,这应和了“字如其人”一说。

崔陟(文物出版社主任):

大家都知道王玉池先生研究“二王”,他已经连续参加九届中国书法史论国际研讨会,每一次都是这个主题,但每一次研讨都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不是老调重弹。另外他学问的路子特别正,走得是大道。

大家认为王老在理论上的造诣也是没有争议的,但是他现今致力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刚才说了,有些书家只有理论没有实践,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往往理论到了一定层面的时候开始搞实践,我认为他的理论与书法是同步的,只不过体现的时间上面有一个时间差而已,所以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含金量,这也是让人信服的。还有一点就是大家说他非常低调,确实是如此,但以他的威信,在当前的书法界,对正本清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李穆(《书法丛刊》主编)∶

王老特别朴实、低调,做学问特别严谨,这次展览让我感到王老的书法水平确实高。过去书法都说“古质今研”,他不追求那种研,而追求质,他追求质的程度与他做学问结合的特别好,写的这种古质中还蕴含着一种浪漫,这也是王老的高明之处。

刘涛(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我觉得王先生很大气,其实在兰亭的问题上,我跟王先生的观点不太一样,他是站在郭沫若怀疑派,我是一个骑墙派,但王先生并没有因为这样就不商量不讨论,我从内心当中特别的敬佩,这种胸怀非常难得。另外,我觉得王先生的字气很壮,跟他的人一样,写的很敦厚,而且一直没变,没有随着时空变。现在讲艺术当随时代,没有当随时代那样随着时代漂。王先生不跟风,看准了魏晋,看准了心里的东西,看准了草书就去写,我觉得这也是我们在学书或者做艺术中重要的一种精神。王先生始终坚持如一,在前辈的身上,值得我学习,值得我思考,值得我敬佩。

展览现场

张伟(《书法丛刊》副主编):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王老师的为人上,那么今天从他的展览,王老所表现的东西实际上是反映他内心的东西,没有被当下流行的东西影响。他内在的这种气质和气势在不断地丰富,不断地厚古起来,尽管写的很雄壮,但是我们看了又很舒服,那种厚重典雅的感觉,而不是剑拔弩张的感觉。所以,从他的为学,从他的书法,最后归于他的为人。作为晚辈,在人格上,在这种精神上,对于我们都是一个引领。所以,我们有这么多像王老这样的前辈,在前面感召着我们,让我们在工作当中,在我们艺术追求当中,在我们生活当中,我们也应该严格要求自己。

虞晓勇(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我谈两点感受。王老是咱们中国著名的王学专家,在当今我觉得我们搞文学研究和史论研究的专家的确很多,但是真正做到专的,某个专业翘楚的的确不多。从王老身上,我们知道怎么样才能成为专家,那么只有扎扎实实,安静下来,能够做好苦功夫,那么他的学问学养才会更深,才会扎实,这个是从王老师身上学到最多的。那么这种扎实的,厚实的劲儿也从王老师作品当中得到深厚的体现,这次看到这么多真迹,让我感觉特别的沉厚,特别的雄浑,里面弥漫着真气,这种真气很难得。我觉得王老师这种专业劲儿,这种真的地方也是我们晚辈所要敬仰的。第二个是质朴的精神,王老在谈问题的时候虽然话语不多,但谈的很质朴,他的文章也是如此,他的作品也是这样,所以这个无论是从做人也好,做艺也好,这都是要我们后学晚辈铭记在心的。

赵铁信(中国书协中直分会副会长):

在当代社会浮躁的情况下,像王老这样做学问的难能可贵,只要了解王老,就知道怎样做学问,怎么学书法,怎么做人。学习王老,宣传王老,有导向作用,有非常重要的启发作用。首先,王老是文化大学者,王老的学问做的非常深厚,他几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我经常看他的著作,如《古代碑帖译注》、王羲之的专著、王献之的专著等,我认为他的事业心、责任感、使命感非常了不起,确实工夫做的深,做的大,做的正,做的到位。第二,王老师书法艺术我今天看了很震撼,王老师从来没说过他是书法家,他说自己是业余书法,我认为是王老师学问太深了,掩盖了他的书法,他对自己也没有宣传,好多人对王老师的书法了解不多,王老师的书法书风正,书路正,各方面都是正的。王老师的书法既高古又文雅。第三人品很重要,王老师非常低调,谦逊,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王老,用王老师的精神推动我们书法界的繁荣发达。

卢德辉(老同学,天津美院教授):

这次看到他的书法展,能让人驻足。有的时候看书法展溜一圈就出来了,能够让人在那里驻足观看的很少。另外,王玉池先生做的《古代碑帖译注》,我觉得普及性做的非常好,这个书不光是给专业的书家看,还要给业余爱好者看,以及更年幼的小学生看,没有释注很多读者都看不懂。所以,我觉得玉池是一位大学问家。

赵计友(辛集市书画院院长):

王老时刻关心着我们家乡的艺术、书法事业的发展,给我们辛集捐了近3000册的书法图书,我们图书馆专门有一个王玉池书屋,影响了我们很多书法爱好者和书家。王老是我们家乡人的骄傲,我代表辛集的乡亲向王老表示感谢。我们希望王老的书艺和为人,继续影响我们家乡的父老,他的理论,他的书法艺术,为我们家乡的父老乡亲做了很好的榜样,我们向他学习。

罗真如(老同学,中央工艺美院教授):

王玉池是在同学当中特别受尊重的老同学,在学校的时候大家就很尊重他。他的每一个字既朴实浑厚,又赋有艺术的灵气,我们都喜欢他的字,王玉池做人、做学问、做艺术的那种气势,一直保留到今天。所以他今天的成就,跟他的气质有关系,所以我从心里面钦佩他,大家都很爱戴他。

冯梅(老同学,中央工艺美院教授):

我从入学开始就看到了王玉池的书法,我们那个时候用毛笔写字的人不是太多,但他一直是毛笔写字,而且他的字体独具一格,特别率真,很有味道和才气。后来他到了中国艺术研究院专门研究书法,几十年的钻研,不断地出成果。他的书法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非常的率真,书法是他一生的爱好,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任何人做学问都离不开像他这样全身心的投入,锲而不舍。一方面我很高兴他有今天的成果,祝贺他的展览成功,同时也期望他在这方面能够做出新的更多的贡献。

王铁.(画家,收藏家):

1997年我刚刚认识王老师,王老师的书法厚重,气象博大。他的字就像落地生根,深深的咬在这个上面。王老的学术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王玉池先生致辞: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在百忙之中来参加我的展览,非常感谢!有的还是上班的,推去上班的工作来参加我的展览,使我非常感动。刚才几位领导还有专家对我的评价有些过高了,可以作为我今后的努力目标。2001年的时候,我在我的家乡开过一个书法展,那时候书协的领导和著名书法家都给我题过贺词,现在想到还都很怀念他们,其中沈鹏先生、欧阳中石先生、王学仲、刘炳森、权希军、冯其庸先生等,还有好多,其中有的已经作古。为了怀念他们,我还要把他们对我的提携再来重温一下。我要特别感谢咱们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的同志们给我举办这个展览,让我的作品可以和大家见面。我原来主要还是发表文章跟大家沟通。我现在能够通过书法作品与大家交流,我非常感谢给我这个能用书法作品直接向书法专家、学者们请教的机会。按说我是搞书法理论研究的,书法创作只能算是我的业余爱好吧。通过这一次书展,希望大家多提意见,使我能够有所长进。谢谢大家。

(录音整理:白锐、乔宇、朱玉洁、朱欣蕊、曹恒源)

发表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已有 0 位对此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 暂无评论